疫苗是预防、控制传染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。接种疫苗不仅仅可以保护个体健康,还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。 那问题来了宝宝为何需要接种疫苗?接种疫苗必须要格外注意什么?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?关于儿童接种疫苗家长最担心的一些问题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解答。 宝宝出生后,在一定时期内还保留着来自妈妈的“抵御传染病”的抗体,因此在半岁内很少得传染病。但是随着月龄增长,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逐渐消退,抵抗力会逐渐减弱和消失,也就面临传染病感染和患病的风险。通过接种疫苗,促进宝宝自身产生抵抗力,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。 免疫规划疫苗:通俗的讲就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疫苗。居民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既是权利又是义务。我县在用的免疫规划疫苗包括:乙肝疫苗、卡介苗、脊灰疫苗、百白破疫苗、白破疫苗、甲肝疫苗、麻腮风疫苗、A群疫苗、A群C群疫苗、乙脑疫苗。 非免疫规划疫苗:就是自愿自费接种的疫苗,也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有力补充,给予孩子更全面的保护。常用的非免疫规划疫苗:流感疫苗、水痘疫苗、手足口病疫苗、肺炎疫苗、狂犬病疫苗、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。 孩子正处于发热(腋温≥37.3℃)、疾病急性发作期、恶性肿瘤手术前后,正在进行化疗、放疗期间,暂缓接种疫苗。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,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、既往接种疫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、患有未控制的癫痫或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(如横贯性脊髓炎、格林巴利综合征、脱髓鞘疾病等)仍处于进展状态时,禁止接种疫苗。 打疫苗前要给宝宝洗澡,换上干净宽松的衣服,防止接种部位细菌感染。接种前一小时要让孩子吃好、休息好,因为饥饿与过度疲劳容易在接种疫苗时发生晕针。再就是要记得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证,这样方便医生登记接种信息。到接种点后要主动告诉医生孩子目前的健康情况,比如:孩子是不是早产儿,有没有先天性疾病,最近是否有发热、感冒、腹泻等等,医生就会根据孩子的情况,告诉家长是不是适合接种疫苗。 接种疫苗后要在接种点停留观察30分钟,无异常后再离开。口服类疫苗服药前、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任何温、热食物或饮品,不然易引起疫苗失效。接种后注意多喝水,不要剧烈运动。接种部位24小时内保持干燥和清洁,最好还是不要洗澡。 接种疫苗后,由于个体差异有的人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,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情况,如果精神情况很好,只是有低烧或者轻微的烦躁、哭闹等情况,则属于接种后的轻微反应,一两天后就消失不必过于担心。家长应给孩子多喝水、多休息,饮食方面吃一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。 如果出现以下这一些状况就得去医院看病:孩子体温在38.5°C以下,但是精神状况差;体温38.5°C以上,超过48小时仍不退烧,尤其是3个月以下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;精神差、排尿减少、严重呕吐、腹泻、抽搐、严重咳嗽、呼吸异常等。 疫苗接种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儿童对于特定疾病的抵抗能力,降低感染相应传染病的风险。但若不是特殊情况,依旧是建议家长们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。延迟接种不会使疫苗失去它应有的保护效果,只是在延迟接种的最近一段时间内,宝宝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。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、年龄小于18周岁人群,应尽早尽快到接种单位完成补种。具体疫苗补种建议咨询预防接种门诊的医务人员。 推荐尽可能选择接种联合疫苗,减少孩子接种的总剂次,减少皮肉之苦。 但如果联合疫苗缺货的情况下,不必无尽等待,应当及时使用单独疫苗完成接种。 效价代表了疫苗包含的菌株种类的数量,一般来说效价越多越好,但具体要看制备工艺、覆盖的血清型在人群感染率和接种年龄来考虑。比如:轮状病毒口服疫苗,如果有五价的就尽量不选单价的。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有效凭证,由儿童监护人或受种者长期保管,儿童入托、入学时,托幼机构、学校要进行查验,因此,预防接种证丢失后应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做补办。